昨日,一段腾讯滨海大厦内的不雅视频在网上流出,引发热议。网传视频显示,有两人在腾讯滨海大厦一会议室内进行亲密行为。对此,腾旭方面很快做出回复,称经初步了解情况,当事人双方为男女朋友关系,其中一人为公司员工。
界面新闻记者 | 陆柯言
界面新闻编辑 | 文姝琪
“技术并不是 的产品的驱动项目,需求才是。所以我们对人形机器人的理解可以总结成八个字:响应场景,响应客户。”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,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傅利叶这样形容自己现阶段的目标。
成立于2015年的傅利叶做医疗康复机器人起家,也是最早成功量产通用人形机器人的企业之一。2023年,傅利叶发布了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GR-1,迄今已交付超过100台。
这不是一个小数目。一个参考是,全行业人形机器人也仅量产交付不超过1000台。据晚点L ePost报道,特斯拉旗下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目前产量在数百台级别。
人形机器人量产的确存在挑战。马斯克曾承诺2024年内会让Optimus在特斯拉工厂中工作,2025年之前即可向其他公司交付。但在今年7月,他更改了口径,2025年才会有少量的人形机器人进厂,大批量交付则要等到2026年。
量产交付的困难在于,对于人形机器人这样既新又复杂的物种,全球还没有一条成熟的供应链。许多人形机器人行业人士都向界面新闻表达过类似的观点,制造人形机器人是从0到1的过程,想要量产交付很大概率需要自建产线,大量的零部件需要与供应链共同打磨,因为市面上找不到任何标准件。
这也让人形机器人走入了某种困境:难以量产,也就难以进入真实场景中进行训练,而如果缺乏真实场景的训练数据,也就难以让人形机器人的认知能力获得突破式的提升,难以适应真实世界的任务。换言之,它可能很难落地应用,也就无法收获订单。
为什么真实场景如此重要?它是人形机器人实现iPhone时刻的前提。顾捷认为,人形机器人在真正突破iPhone时刻之前,还有三个方面要不断迭代:优越的具身智能本体,更具灵活性和运动性能;物理世界中的真实数据;有了数据,才能进行高算力的大规模训练,从而逐步实现泛化的能力。
但由于量产交付量较少,现有用于人形机器人训练的数据,有接近80%都来自于仿真环境。仿真环境收集数据固然是一种省力的办法,但由于人形机器人的重点在于「人」而非「机器」,它最终的目的是代替人去执行人类工作,如果要让操作准确度达到 100%,还是需要真实场景的训练。
正因如此,小批量量产交付成为现阶段许多人形机器人公司最重要的课题。顾捷认为,量产交付100台,让一款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到客户端,是它成为一款商品的必经过程。这也是为什么,尽管人形机器人还无法在工厂中担任任何 ,但许多厂商都迫切地希望它能够快速进厂实训。
由于交付进度较快,傅利叶GR-1也是少有的、在真实场景中得到训练的人形机器人之一。此前发布的傅利叶GR-1共有四类客户群体和应用场景,除了最广泛的科研场景之外,也在工厂参加实训、还用于迎宾接待以及替代人类不宜操作的高危场景。
在收取客户反馈和不停迭代之后,傅利叶在近日发布了身高175cm、体重63kg、全身共有53个自由度,单臂运动负载达3kg的通用人形机器人GR-2。它拥有更开放的开发框架,能够支持机器人研究学者、工业自动化工程师和AI软件开发者定制更丰富的应用程序,完善其功能。
这当然还没有接近人形机器人最理想的形态,但这是所有人形机器人公司现阶段的主要任务:收集真实的场景反馈,让机器人拥有更接近于人、更适应真实世界的反应能力与操作水平。
“通用人形机器人的GPT时刻还很难说,它还没有达到大模型那样的成熟期,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曙光。它不是10年到20年的事情,而是3年到5年的事情。”顾捷预计,明年人形机器人行业量产交付的规模将会达到1000台,那将是下一个值得行业期待的时刻。